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古典小說專題討論下
Selected Topics in Classical Fiction(2) 
開課學期
99-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中國文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康韻梅 
課號
CHIN7162 
課程識別碼
121 M2062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全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文研討室 
備註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為以一學年的時間,研討中國古典短篇小說所涉及的有關文體的敘事形式、主題內容,以及從小說史角度觀照的意義和價值等重要課題。上學期為唐代傳奇小說,下學期為話本小說,內容以「三言」、「二拍」為主。上課的進行是採取討論的方式。 

課程目標
培養博、碩班研究生古典小說的專業知識,以能開創具學術性的研究議題,進而拓展古典小說研究面向。 
課程要求
1.依照課程安排進度做好課前準備,研讀參考的典籍、論文,以便課堂順利進行討論。
2. 每一學期完成學期報告一篇。

成績評量方式:
課堂報告、討論佔60%。
期末報告佔40%。
無故缺席一次扣總分2分,缺席5次以上,取消上課資格。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一、傳統文獻

唐•鄭處誨著,宛霞點注,《明皇雜錄》,《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唐•李冗著,蕭逸校點,《獨異志》,《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唐•玄奘、辯機著,季羨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
唐•劉知幾著,姚松、朱恆夫譯注,《史通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宋•李昉等編,《太平廣記》,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1341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樂史著,《太平寰宇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470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宋•羅燁著,《醉翁談錄》,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宋•趙彥衛著,《雲麓漫鈔》,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
明•瞿佑著,朱彤芳點注,《剪燈新話》,《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明•李昌祺著,王力平點注,《剪燈餘話》,《中國文言小說百部經典》本。
明•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臺北:世界書局 ,1958年。
明•洪楩編,《清平山堂話本》,臺北:世界書局 ,1958年。
明•馮夢龍編著,許政揚校注,《古今小說》,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編著,嚴敦易校注本,《警世通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編著,李田意攝校,《警世通言》,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明•馮夢龍編著,李田意攝校,《醒世恆言》,臺北:世界書局,1958年。
明•馮夢龍編著,顧學頡校注本,《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1991年。
明•馮夢龍編,薛正興校點,《太平廣記鈔(上)》,《馮夢龍全集8》,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3年。
明•凌濛初著,《拍案驚奇》,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明•凌濛初著,《二刻拍案驚奇》,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年。
明•徐渭著,《南詞敘錄》,《續修四庫全書》1758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明•畢魏著,《滑稽館新編三報恩傳奇》(上),《古本戲曲叢刊》(影明刊本)二集第十二函,上海:商務印書館,1955年。
明•胡應麟著,《少室山房筆叢》,《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886冊,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
清•蒲松齡著,《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1980年。
清•鄒弢著,《三借廬筆談》,《筆記小說大觀》二十八編,臺北:新興書局,1979年。
清•俞樾著,《春在堂隨筆》,臺北:廣文書局,1968年。
清•蓮塘居士纂,《唐人說薈》,上海:掃葉山房,1925年。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4年。

二、近人論著
(一) 專書
丁錫根編著,《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
卞孝萱,《唐人小說與政治》,廈門:鷺江出版社,2003年。
小川陽一編著,《三言二拍本事論考集成》,東京:新典社,1970年。
內山知也,《隋唐小說研究》,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王汝濤,《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長沙:岳麓書社,2005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二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3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研究四集》,臺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上集),臺北:正中書局,1989年。
王夢鷗,《唐人小說校釋》(下集),臺北:正中書局,1988年 。
王德威,《從劉鶚到王禎和》,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86年。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1994年。
石昌渝,《中國小說源流論》,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
申丹,《敘述學與小說文體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臺北:世界書局 1980年。
何滿子,〈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中國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55年。
李宗為,《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李劍國,《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8年。
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吳曉鈴,范寧,周妙中選注,《話本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孟瑤,《中國小說史》,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0年。
林辰,《神怪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出版社,2003年。
周紹良,《唐傳奇箋證》,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
金明求,《宋元明話本小說入話之敘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2009年。
邱江寧,《明清江南消費文化與文體演變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之研究》,臺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
胡懷琛,《中國小說概論》,臺北:文馨出版社,1975年。
侯忠義,《中國文言小說史稿》上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侯忠義,《隋唐五代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
俞鋼,《唐代文言小說與科舉制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孫紹先,《英雄之死與美人遲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
孫楷第,《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臺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1983年。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高桂惠,《追蹤躡跡——中國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大安出版社,2005年。
浦安迪(Andrew H. Plakes),《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
倪豪士(W.H.Nienhauser,Jr.),《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臺北:南天書局,1995年。
張振鈞,毛德富,《禁錮與超越--從三言二拍看中國市民心態》,北京:新華書店,1988年。
康正果,《重審風月鑑--性與中國古典文學》,臺北:麥田出版社,1996年。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出版社,1996年。
陳平原,《千古文人俠客夢》,臺北:麥田出版社,1995年。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
陳文新,《中國傳奇小說史話》,臺北:正中書局,1995年。
陳文新,《文言小說審美發展史》,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陳永正,《《三言二拍》的世界》,臺北:遠流出版社,1989年。
黃清泉,蔣松源,譚邦和,《明清小說的藝術世界》,臺北:洪葉出版社,1995年。
馮保善,《凌濛初研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葉慶炳,《中國古典小說中的愛情》,臺北:時報文化,1976年。
葉朗,《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0年。
程毅中,《宋元小說研究》,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
程毅中,《宋元話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程毅中,《明代小說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
程毅中,《古體小說論要》,北京:華齡出版社,2009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嬗變研究》,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1997年。
程國賦,《唐代小說與中古文化》,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
程國賦,《明代書坊與小說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辜美高、黃霖主編,《明代小說面面觀--明代小說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年。
董乃斌,《中國古典小說的文體獨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趙景深,《小說戲曲新考》,上海:世界書局,1939年。
趙景深,《小說閒話》,上海:北新書局,1947年。
趙景深,《小說論叢》,上海:日新出版社,1947年。
齊裕焜主編,《中國古代小說演變史》,甘肅:敦煌文藝出版社,1990。
寧宗一主編,《中國小說學通論》,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
楊義,《中國敘事學》,嘉義:南華管理學院,1998年。
鄭振鐸,《中國文學研究(上)》,北京:作家出版社,1957年。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二冊,北京:新華書店,1982年。
鄭明娳編,《貪嗔痴愛:從古典小說看中國女性》,臺北:師大書苑,1989年。
廖卓成,《敘事學論集——傳記、故事與兒童文學》,臺北:大安出版社,2000年。
蔣瑞藻,《小說考證》,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9年。
蔣祖怡,《小說纂要》,臺灣:正中書局,1979年。
魯迅,《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1992年。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臺大文史叢刊,1969年。
樂蘅軍,《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1984年。
樂蘅軍,《意志與命運--中國古典小說世界觀綜論》,臺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達史》(校訂本),臺北:華正書局,1977年。
劉果,《「三言」性別話語研究——以話本小說的文獻比勘為基礎》,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劉勇強,《中國古代小說史緒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劉開榮,《唐代小說研究》,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劉燕萍,《愛情與夢幻——唐朝傳奇中的悲劇意識》,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1》,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9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2》,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0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3》,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1年。
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輯4》,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82年。
薛洪勣,《傳奇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
謝昕、羊列容、周啟志,《中國通俗小說理論綱要》,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韓南(Patrick Hanan)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9年。
韓南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韓南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臺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
譚正璧,《三言兩拍資料》,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譚正壁,《話本與古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
羅小東,《話本小說敘事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羅鋼,《敘事學導論》,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
Eric Hobsbawm(艾瑞克•霍布斯邦)著,鄭明萱譯,《盜匪:從羅賓漢到水滸英雄》,臺北:麥田出版,1998年。
Gerard Genette(熱拉爾•熱奈特)著,《敘事話語》,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
Ian Watt(艾恩•瓦特)著,魯燕萍譯,《小說的興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4年。
James Phelan(詹姆斯•費倫)著,陳永國譯,《作為修辭的敘事:技巧、讀者、倫理、意識型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Mieke Bal(米克•巴爾)著,譚君強譯,《敘述學--敘事理論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
Roland Barthes(羅蘭•巴特)著,屠友祥譯,《S/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Shlomith Rimmon-Kenan(李蒙•凱南)著,姚錦清等譯,《敘事虛構作品》,北京:三聯書店,1989年。
Steven Cohan(史蒂文•科思)、Linda M. Shires(琳達•夏爾斯)著,張方譯,《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年。
Wayne C. Booth(布斯)著,華明、胡蘇曉、周憲譯,《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William Kenney著,陳迺臣譯,《小說的分析》,臺北:成文出版社,1977年。

(二) 學位論文
丁範鎮,《唐代傳奇及其影響》,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61年。
王國良,《唐代小說敘錄》,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79年。
王小琳,《唐代傳奇敘事模式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1988年。
林漢彬,《「關鍵意象」在小說結構中的地位研究——以「三言」為觀察文本的探討》,南華大學碩士論文,2001年。
鄭雅文,《兩端之間的游疑與流轉:論馮夢龍世界的塑模》,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論文,1993年。

(三) 期刊論文
王小琳,〈唐代「傳奇」名稱問題辨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學報》第3期,1995年。
王小琳,〈論唐代傳奇創作活動的特徵及其對傳奇敘事的影響〉,《中山人文學報》第九期,1999年。
王立興,〈〈南柯太守傳〉的主題辨〉,《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1期,1982年。
王立興,〈托筆夢幻,寫實人生--李公佐〈南柯太守傳〉賞析〉,《唐傳奇鑒賞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王拓,〈〈枕中記〉與〈杜子春〉——唐代神異小說所表現的兩種人生態度〉,《中國古典小說論集》第一輯,臺北:幼獅圖書公司,1975年。
王枝忠,〈從志怪到傳奇——〈游仙窟〉平議〉,《福建論壇》第1期,1991年。
王夢鷗,〈枕中記及其作者〉,《幼獅學誌》第5卷第2期,1966年。
王夢鷗,〈南柯太守傳及其作者〉,《輔仁學誌——文學院之部》第13期,1984年。
王夢鷗,〈讀沈既濟〈枕中記〉補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創刊號,1991年。
王夢鷗,〈〈枕中記〉在唐傳奇中地位的再認定〉,《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1卷第1期, 1991年。
王運熙,〈簡論唐傳奇和六朝雜傳的關係〉,《中西學術》第二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王慶雲,〈蒲松齡《聊齋誌異》六次成書過程蠡測〉,《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1995年。
卞孝宣,〈關於〈南柯太守傳〉的撰寫時間〉,《江漢學報》第11期,1962年。
卞孝萱,〈〈枕中記〉主角原型三說質疑〉,《西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1993年。
古添洪,〈唐傳奇的結構分析——以契約為定位的結構主義的應用〉,《中外文學》第4卷第3期,1975年。
朱迎平,〈什麼是傳奇?——傳奇的體製特徵及其淵源〉,《文史知識》第3期,1988年。
成敏,〈時空阻隔中的對話:《宣室志》與《聊齋誌異》之比較〉,《明清小說研究》第3期,1999年。
李元貞,〈李復言小說中的點睛技巧〉,《現代文學》第44期,1971年。
李宗為,〈〈南柯太守傳〉的題材來源及主題思想——與路工同志商榷〉,《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期,1985年。
李宗為,〈論唐人傳奇的素材來源及演變〉,《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山西:山西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
忠昌,〈論中國古代小說的續衍現象及成因〉,《社會科學輯刊》第6期,1992年。
周承銘,〈重新評價〈南柯太守傳〉的思想價值〉,《東疆學刊》第3期,1992年。
周絢隆,〈從文言到白話:古典敘事的演變——論《三言》對神道小說的改編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97年。
周雲龍,〈唐傳奇與魏晉南北朝小說之比較〉,《錦州師範學院學報》第4期,1995年。
孟昭連,〈論唐傳奇「文備眾體」的藝術體製〉,《南開學報》第4期,2000年。
孫楷第,〈小說旁證〉,《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刊》第9卷第1號,1935年。
孫遜、潘建國,〈唐傳奇文體考辨〉,《文學遺產》第6期,1999年。
梁瑜霞,〈神話志怪傳統對唐代小說的影響〉,《唐都學刊》第11卷第6期,1995年。
梁瑜霞,〈史傳傳統對唐人小說的影響——兼論唐人小說以「傳」、「記」命名現象〉,《唐都學刊》第14卷第4期,1998年。
張漢良,〈「楊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結構〉,《中外文學》第3卷第11期,1975年。
張世同,〈從〈游仙窟〉看小說由志怪而傳奇的演進之跡〉,《古典文學知識》第4期,1991年。
許建崑,〈「三言」故事對唐人小說素材的借取與再造〉,《第一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興大學中文系出版,2001年。
陳玨,〈〈補江總白猿傳〉「年表錯亂」考〉,《漢學研究》第20卷第2期,2002年。
年。
梅家玲,〈論〈杜子春〉與〈枕中記〉的人生態度——從「幻設技巧」的運用談起〉,《中外文學》第15卷第12期,1987年。
康韻梅,〈唐人小說中「智慧老人」之探析〉,《中外文學》第23卷第4期,1994年。
康韻梅,〈「三言」中婦女的情欲世界及其意蘊〉,《臺大中文學報》,第8期,1996年。
康韻梅,〈小說敘事與歷史敘事之異同——對吳保安、謝小娥故事的論析〉,《臺大中文學報》,24期,2006年。
康韻梅,〈唐代古文與小說的交涉——以韓愈、柳宗元的作品為考察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68期,2008年。
康韻梅,〈唐代載錄詩事小說的敘事研究——以《本事詩》、《雲溪友議》為考察中心〉,《漢學研究》,26卷4期,2008年。
黃大宏,〈唐人小說對「三言二拍」素材與成書方式的影響〉,《延安大學學報》第24卷第3期,2002年。
程毅中,〈明代的擬話本小說〉,《明清小說研究》第2期,2002年。
潘少瑜,〈雷峰塔倒,白蛇出世——白蛇形象演變試析〉,《中國文學研究》第14期,2000年
潘銘燊,〈從比較角度看唐代小說特色——《太平廣記》與 《三言》〉,《唐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
談鳳梁,〈試論唐代傳奇小說的幾個特點〉,《文藝論叢》第13輯,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
潘峰、潘文見,〈文言小說的詩意化——《聊齋誌異》對唐傳奇的超越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5卷第3期,2003年。
潘峰、張偉,〈由注重情節之奇到追求人物之真——《聊齋誌異》對唐傳奇敘事重心的切換 〉,《臨沂師範學院學報》第25卷第2期,2003年。
潘曉生,〈《聊齋誌異》與唐傳奇中的女性形象比較〉,第1期,1999年。
劉天振,〈唐傳奇敘事視角藝術及其敘事文體的獨立〉,《北方論叢》第2期,2001年。
劉天振,〈從唐人傳奇到《聊齋誌異》看文言小說「敘事者」的變異〉,《《聊齋誌異》研究》第3期,1999年。
劉葉秋,〈唐代傳奇小說概述〉,《古典筆記小說論叢》,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85年。
蔡祝青,〈三言二拍中男女扮裝之性別與文化意義〉,《婦女與兩性學刊》第12期,2001年。
蔡國良,〈點石成金 脫胎換骨——蒲松齡對傳統題材的繼承沿革一覽〉,《河南師大學報》第4期,1980年。
駱水玉,〈桃花流水窅然去——〈灌園叟晚逢仙女〉、〈盧太學詩酒傲王侯〉中的花園與園主〉,《中國文學研究》,第10期,1996年。
謝曉峰,〈唐傳奇與魏晉南北朝小說比較談〉,《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第17卷第1期,1998年。
聶石樵,〈《聊齋誌異》本事旁證 〉,《蒲松齡研究集刊第一輯》,山東:齊魯書社,1980年。
韓偉,〈脫棄陳骸 自標靈采——論《聊齋誌異•續黃粱》的繼承與創新〉,《《聊齋誌異》研究》第5期,1994年。
譚興戎,〈《聊齋誌異》和唐傳奇的比較——從〈枕中記〉和〈續黃粱〉談起〉,《新鄉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期,1985年。
嚴敦易,〈「古今小說」四十篇的撰述時代〉,《古今小說》附冊,北京:文學古籍出版社,1955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緒論 
第2週
  唐傳奇的名義 
第3週
  唐傳奇的文體 
第4週
  唐傳奇與史傳 
第5週
  唐傳奇與古文 
第6週
  唐傳奇與詩歌(一) 
第7週
  唐傳奇與詩歌(二) 
第8週
  唐傳奇與詩歌(三) 
第9週
  唐傳奇與詩歌(四) 
第10週
  唐傳奇與志怪 
第11週
  唐傳奇與話本 
第12週
  唐傳奇與話本 
第13週
  唐傳奇與明清筆記小說 
第14週
  唐傳奇與明清筆記小說 
第15週
  唐傳奇的空間書寫 
第16週
  唐傳奇的西域圖像 
第17週
  唐傳奇的音樂書寫 
第18週
  唐傳奇中的舞蹈書寫